---------------------------- 来源:口罩大叔的BLOG 整理:诏安集合网 CC一梦 本文经原作者授权发布,请勿随意转载 ---------------------------- 酒足饭饱的口罩一行到下午四点多才进入诏安县城南诏镇,寻访这里的一条明代中期形成的古官道。资料上说这条四五百年的古道全长八九百米,是古驿道进入县城的主要部分,也是明清至民国初期诏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两侧有三百多户居民,沿途老宅、古庙、牌坊、官署等接踵排列,被人们誉称为“五十步一寺庙、一百步一牌坊” 在翻新过的县城寻找这样的所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口罩沿大路向前,误打误撞来到一座“武庙”前,正殿端坐的关公与小说和戏曲中的形象非常接近,丹眼红面、三绺长髯。此地门牌为西门街,应该是设县置同时期建的关帝庙。
庙内右侧存重修石刻十方,是从明嘉靖年间至今的重修记录。问了庙内的一个老伯,得知古街的大致方向,或许是离广东很近的缘故,老伯的方言中似乎带着一种广东话韵味,但口罩知道这是自己的一个错觉,诏安人即使不讲闽南话,也应该讲客家话的。
待看到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庙宇呈现眼前时,口罩找了个地方停下车来。那是诏安实验小学的正门口,是原县体育场改建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主席台尚在,那个装饰着“忠”字的巨大五角星和依稀可辨的“毛主席万岁”字样一定让今天五十岁以上的人记忆犹新。
转回来参观那座庙宇,匾额上写的是“城隍庙”,正门两侧的黑白无常看上去很诡异,这也是明朝嘉靖年间建县同时的建筑。庙坐北朝南,占地约一千二百平方米,由门楼、前厅、拜亭、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九米,为单檐歇山枯,十三檩前走廊,举架较高,一斗三升式斗拱。
紧邻城隍庙的是小巧精致的关帝坊,只是右侧的立柱已经成为旁边观音寺外墙的一部分。关帝坊建于明代天启五年,坐北朝南,花岗石仿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加两坡。正面坊匾楷书“关帝坊”,旁署“知诏安县事楚荆朱训南诏所印张绳武同立”,大额枋上署“天启五年乙丑孟冬吉旦立”,右边石柱镌书“庙坊因风雨损坏乾隆五十八年四月日监
关帝坊下的小巷通往另一座武庙,当地亦称东岳庙,建于万历二十一年,不如西门武庙古老,却有着更大的规模。从城隍庙、关帝坊开始进入县前街,是古道从县城往外的方向,县前街连着东门街的近一公里路程,是南诏镇的精彩部分。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县前街后建立中山公园,入口处的钟形建筑看上去很古朴,近的前来才发现顶部雕有“97”字样,中间还嵌着紫荆花,原来是十几年前庆祝香港回归的新东西。七十年前的中山纪念堂尚在,却挂着某艺术培训中心的牌子。 纪念堂的斜后方是座高大的牌坊,远远就能看到中间的“父子进士”字样。父子进士坊东西朝向,花岗石仿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加两坡,三间三层。最上层直写字匾已失落,大额坊上镌“嘉靖丙辰科胡文万历丁丑科胡士鳌”、“万历十三年乙酉季冬吉旦立”。该坊于民国廿八年七月在日本飞机轰炸时损坏南侧石柱和中下梁一部分,部分雕刻件失落,主体及其余部份保存完好。坊后有座五层高的小洋楼,在周遭低矮的木民居间很是抢眼,那是与中山公园同期修建的,名为自然楼,值得一提的是,该楼不是中规中矩的对称设计,露台、窗花和顶楼装饰都是左右不同地和谐着。有段路都是石板铺就,右侧有一列较大的石板上隐约有刻字,同行朋友以为是古代的墓碑,遂感慨这里居然奢侈到用可以进博物馆的物件铺路,口罩终于找到一方有着清晰字迹的石条,上刻“高压电缆”字样,乃大笑。(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