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新主题
查看: 7977|回复: 0

【诏安方言趣谈】飞菱、锅菜、隔暝菜,这些诏安菜名也是有出处的!

[复制链接]

【诏安方言趣谈】飞菱、锅菜、隔暝菜,这些诏安菜名也是有出处的!

[复制链接]
诏安方言趣谈 发表于 2017-7-20 15:11:44 浏览:  7977 回复:  0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诏安方言趣谈 于 2017-7-20 15:24 编辑

诏安人把菜贩子的固定菜摊称为“菜架仔”。



买菜时,不能老是用手指头指着说“那个那个,一把多少钱”,要说出菜的名称。


                                                                           微信图片_20170720151204.jpg



洋葱叫“葱头”,花椰菜叫“菜花”,胡萝卜叫“红菜头”,黄花菜叫“金簪”,豆芽菜叫“豆生”,荷兰豆叫“荷莲豆”,玉米叫“番麦”。


有句形容人脸皮厚的俗语叫“露藠面,二四重”。露藠(gio6轿),北方人叫“藠头”,诏安俗写作“露荞”,《本草》称“蓼荞”,《诗经》作“薤”。《台湾通志》:“薤,似韭,而叶差阔。《尔雅》谓薤为鸿荟。《本草》谓之菜脂。《本草》:‘薤子为薤之别名,俗云蓼荞。’”


丝瓜,也叫菜瓜,诏安人叫“莦瓜”。《台湾通志》:“菜瓜,有青、白二色,酱、豉、糖、醋皆宜,俗名莦瓜……菜瓜即丝瓜,……叶如蜀葵,味清;瓜老则筋丝罗络可涤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三•丝瓜》:“丝瓜,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常蔬……其瓜大寸许,长一二尺,甚则三四尺,深緑色有皱点,瓜头如鳖首,嫩时去皮可烹可曝,点茶充蔬;老则大如杵,筋络缠纽如织成,经霜乃枯,惟可藉鞾履,涤釜器,故村人呼为洗锅罗。”


有一种莴苣类蔬菜叫“莴菜”,读“锅菜”,康熙版《诏安县志·方舆》作“倭菜”。宋•陶谷《清异录•蔬》:“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因名千金菜。今莴苣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二•莴苣》:“莴菜,千金菜。”


“茼蒿”读dang2-o1,也做“同蒿”。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一•茼蒿》:“茼蒿八九月下种,冬春采食肥茎。花、叶微似白蒿,其味辛甘,作蒿气,四月起薹,高二尺余,开深黄色花,状如单瓣菊花,一花结子近百成球。”道光版《晋江县志》卷之七十三《物产志》:“叶似艾,花如小菊,性冷微香。”


菠菜叫“菠薐”,读“飞菱”。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为“波斯菜。”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菜之菠棱,本西国中有僧将其子来,如苜蓿、蒲陶,因张骞而至也。绚曰:‘岂非颇棱国将来,而语讹为菠棱耶’?”宋•王溥《唐会要》说:“太宗时尼婆罗国献菠菜,类红蓝,实如疾藜,火熟之,能益食味。”“颇陵”、“尼婆罗”都是今尼泊尔的古译名。


空心菜叫“藤蕹菜”。《本草纲目•菜部•蕹菜》:“时珍曰:蕹与壅同。此菜惟以壅成,故谓之壅。”民国《厦门志》:“葓菜,一名‘空心菜’,蔓生。花白,茎中虚。采其苗以土壅之辄活,亦名壅菜。《遁斋闲览》:‘本生东夷古伦国,人用瓮载其种归,’故俗名瓮菜。”


“隔暝菜”是“隔蓝菜”的变音。“隔蓝”即“芥蓝”。清•吴震方《岭南杂记》说, “芥蓝……又名隔蓝。僧云六祖未出家时为猎户,不茹荤血,以此菜与野味同锅隔开,煮熟食之,故名。”施鸿葆《闽杂记》:“芥蓝,疏类植物,生下湿地,茎高数寸,叶如莴苣,淡青色,春初夏杪,茎中复生细梗抽叶,叶圆形端尖,碧色光润,闽人皆以为蔬。”叶柄长,叶片短而阔,花白色或黄色。嫩花茎和嫩叶供食用。而前一天吃剩的菜叫“凊菜”。


作者简介:张一贵,198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诏安一中语文高级教师。


听瓦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实习版主

0

回帖

0

听众

0

收听

实习版主

积分
20
猜你喜欢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诏安集合网 ( 闽ICP备11004286号 )

    GMT+8, 2024-9-16 17: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用微信扫一扫

    诏安集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