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一谈起客家民居,人们就会提到闽西土楼或永定土楼,可见它的知名度。
其实,土楼不仅闽西永定有,闽南许多山区乡镇也有,如南靖的梅林、书洋,平和的大溪、长乐、九峰,诏安的官陂、霞葛、秀篆、太平等。别的暂且按下,这里只说诏安县官陂镇的土楼吧。
官陂镇在诏安县北部,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人口五万左右,有一两百座独具神奇的土楼,可谓星罗棋布、目不暇接。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八角形、半月形、畚箕形,还有大楼套小楼的“楼中楼”。官陂土楼,最古老的要数“溪口楼”,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最大的要数“在田楼”,俗称“大楼”,也有三百年历史。
在田楼直径九十二点 五米 ,略呈八卦形。楼高三层约 九米 ,墙基用石头垒成,高约 一米 ,厚 两米 ,墙基以上全用生土夯成。“楼围”六十四个开间,每个开间从一楼至三楼,自成一单元,与隔壁互不相通。进出大楼有两个大门,门板足足有十厘米厚,且钉有铁皮。关上大门,既可防野兽,又可防匪盗。门里顶部设有水槽,是防火装置;如关闭的大门遭到火攻,可从二楼将水灌进水槽,大火便会熄灭。大楼屋顶建有两个瞭望台,形似燕子窝,故称“燕子巢”,也作防卫用。它居高临下,楼外的动静可看得一清二楚。更令人惊奇的,还在于在田楼楼中套楼。这“楼中楼”呈四方形,两层,十五个开间,俗称“楼心”。楼心的南面,还有一列低矮的护屋。一般土楼,里面只有一口水井,在田楼范围大,水井共有三口。夏天,井水清冽甘甜;冬季,井口雾气腾腾。那不断迸涌出来的清泉水,是土楼人家的生命之源哪。
以在田楼为中心,周围还有十二座土楼,即水美楼、石马楼、玉田楼、玉峰楼、庵边楼、田下楼、新城楼、龙头楼、凤山楼、燕翼楼、凤鸣楼、光裕楼等。这仅仅是官陂土楼较为集中的地方之一,还有更多的土楼,错落有致地撒在这片热土上。它们像一朵朵绽开怒放的巨型山花,装点着山间盆地,使官陂这幅山水画显得更加壮美与妩媚。
真可谓官陂土楼别样神,在这神奇的土楼里,居住着别样的人家。
在官陂一万多户人家,百分之九十七都姓张。可有一点,外人大多不知道,那就是:他们既可姓张,也可姓廖,还可姓张廖;也就是说:张=廖=张廖。这是为什么?人们也许会感到惊奇。
官陂张廖姓的始祖是六百多年前的“张公廖妈”,即张愿仔被廖三九郎招为东床,与廖大娘结为秦晋之好。张临终时留下遗嘱:“子孙后代,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归书张,以存本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其子友来也立誓:“凡我子孙,生则姓廖,殁当书张;若移居外地,姓张姓廖或张廖合用,听其自便。”这样,张姓也好,廖姓也好,“张廖”姓也好,都是“张公廖母”传下的“一嗣双祧”的一族;从此,“张廖”这一奇特姓氏也在我国出现了。但由于有“听其自便”这一祖训,给日常的交往造成了某些不必要的混乱和麻烦,往往是自己的族亲也不认识,在历史上曾发生几起重大的误会。这教训引起宗亲们的深思。到民国初期,官陂进行户口登记,情况起了很大变化:年老的写廖,年轻的写张;读私塾的书廖,读新学堂的书张;女的姓廖,男的姓张。到新中国成立前夕,除个别妇女沿用廖姓外,其余的均改为姓张。不难看出,这“张”、“廖”、“张廖”是同一血脉的。现在台湾省云林县西螺镇居住着众多廖姓人家,他们都是官陂张姓的宗亲和后裔;近十几年来,到官陂“张氏大宗”祖祠谒祖的台湾廖姓宗亲,络绎不绝。在日本的爱国华侨张廖富源一家,他们是从台湾迁去的,而其先祖也在官陂,是“张公廖母”的子民。十几年前,他们曾到祖籍地,终于寻到根之所在。显而易见,这“张”、“廖”、“张廖”是一脉相承的。
官陂别样的土楼,住着别样的人家;别样的人家,创造出别样的神奇!
|
|
|
|
|
|